分享至: 回首頁  回討論區  回覆文章  最新回覆  Login

2011/11/08      09:30:03               暱稱:伶姬               活躍度:3704               加入日:2009/09/18

  專注第一專長,勝過千百個專長


請見11月號(427期)Career職場情報誌-

http://tw.news.yahoo.com/專注第-專長-勝過千百個專長-052051404.html



前一陣子,聯電董事長宣明智公開表示,對於現在年輕人喜歡終身學習,卻遲遲無法就業的現象,有感而發。



我認為這些「活到老,學到老」,卻沒有第一專長,長期處於失業狀態的「啃老族」,之所以沒有投入就業市場,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的性格適合什麼樣的工作,應該學習哪些技能?所以利用學習來打發時間,賺取政府的補貼。結果愈學愈老,愈老就距離職場愈遙遠,既浪費金錢又浪費青春。而政府付出龐大的代價,並沒有達到協助失業族群習得一技之長,進入就業市場的目的。



一輩子只專心做一件事



年輕人想成功致富,一定要紮實學習第一專長,有了紮實的第一專長,勝過千百個第二專長。終身學習第二專長的人,樣樣學,但樣樣不精,沒有一項專長得以賴以維生。因為對人生沒有方向,所以年年換興趣、年年換專長。每一項專長都只學得皮毛,完全沒有競爭力。喜歡麵包就去學做麵包,但手藝又不足以開設一家麵包店;喜歡咖啡就去學煮咖啡,但煮得又沒有別人香,充其量,只不過是湊熱鬧而已。因為不瞭解自己的性格優勢,也不瞭解未來產業的變動,所以總是無所適從。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從年輕到老只專注做一件事,就是半導體,所以他現在是台灣的「半導體之父」;吳寶春以20幾年的時間研究麵包,才能拿到世界冠軍;王建民從小到大只熱愛打球,唯一擅長的工作就是打棒球,因此成為「台灣之光」;從小喜歡洋娃娃的吳季剛,對美學、色彩有獨到的天分,從小立志當服裝設計師,現在揚名國際時尚圈。此外,歌手張惠妹、蔡依林、周杰倫皆是靠第一專長走遍天下,他們都沒有第二專長,卻能夠在自己專注的舞台發光發熱。



第二專長 是失業者的興奮劑



學習第二專長不是為了取代第一專長,成為謀生的工具,而是為了幫第一專長加值。有一次我去參加聚會,意外聽到晶華酒店董座潘思亮獻唱,潘太太則在一旁曼妙伴舞。潘思亮的歌聲迷倒眾人,甚至比專業歌手還要出色,但是他沒有以唱歌為業,而是以歌聲做為公關,為他的形象加分。股市教父胡立陽,森巴舞跳得一級棒,但他沒有以跳舞為業,而是作為拉近取悅股友的開場。



所謂第二專長,是政府開給失業者的興奮劑,也是希望工程的假象。如果你不想失業,還是應該先拿到第一專長的門票。有了出色的第一專長,才能讓自己的工作順遂,甚至致富發財。如果沒有第一專長,即使擁有100個第二專長也是枉然。因沒有第一專長的人,才要不斷學第二專長,學了第二專長,又發現與性格不符或技術不足無法就業,接著學第三、第四……專長。把一生的青春都耗在追逐無法就業的第二專長,真是可憐的人。



八爪章魚 一事無成



我一直非常重視職涯向下紮根的重要,根據統計,「愈早確立職涯方向的人,成功機率愈大」。抽絲剝繭瞭解自己,聚焦精耕自己喜歡的行業,培養出類拔萃的第一專長,才可能成為業界的翹楚。一個人若像八爪章魚,樣樣抓、樣樣學、樣樣通、樣樣鬆,最後仍是一事無成。



所有各行各業成功的名人,也許大家的心路歷程不同,但他們共同的職涯名言卻都相同:「我用一輩子的時間只做這一件事,怎麼會不成功!」

No.06       2011/11/09      18:19:26               暱稱:伶姬               加入日:2009/09/18



話說從前,如果在民國前,我會選擇「先天下之憂而憂…」



我想,這篇文章限於篇幅太短所以沒有寫得很詳細,我個人的看法是-「什麼才是你的第一專長?」讀某一個科系出來,未必從事那個科系,學非所用的人一大堆。重點是,自己要找到自己的專長,找到之後,付出心血認真走下去。社會不停的在變動,您的專長是否會被時代所淘汰呢?這又是另一個重點。我個人以為,是否會被淘汰,個人的學習態度很重要。如果您關心社會,就會注意整個局勢的變遷,不斷地調整自己專長的方向(還是在同一個領域)。



舉個例說明吧!剛開始通靈時,我會靈療、也會看陽宅、也會收驚…,大概一年後,我告訴老天爺,時代在變了,只有專精,才能夠走得長遠(例如醫生的工作越分越細)。我自己告訴老天爺:「我只選擇因果。」後來又碰到張開基事件,我告訴自己:「只有拿到相關的學歷才可以站得穩,不被攻擊。」於是我努力考上犯罪防治研究所。



學無止境!這一世學的,也許這一世用不到,但未來世也許派上用場。我會轉貼一篇「道廟長大的孤兒」讓各位看看,看看專長、人格特質是怎麼形成的。

No.05       2011/11/09      12:12:35               暱稱:美誼               加入日:2009/10/20



話說從前!如果在民國前,您會安居樂業,還是會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唉!

No.04       2011/11/09      10:59:37               暱稱:阿力               加入日:2011/01/28



我從孩子上國中開始,就一直思考孩子將來要做什麼?其實國小階段已經讓他接觸一些才藝,現在問他,他也不知道要做什麼?喜歡什麼?不像周XX從小一直就是音樂,不像誰一直就是娃娃色彩等這麼明確,我接受我孩子就是一個普通人,我一直告訴他不要急著下定論大學要學什麼?若真的找不到,先就業,從工作中找到喜歡的方向。誰說一定要大學畢業才能工作,只是若有大學/碩士/博士學位,起薪會高,但相對的付出也是要多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看過老師那麼多的因果,更知道最佳人生之道是服務,心態則是學習的心。(這學習不是到學校教學費拿各種學位的學習)。

No.03       2011/11/09      09:00:11               暱稱:伶姬               加入日:2009/09/18



話說從前,我雖然是會計系畢業的,但從大一起,東吳大學的商學院(民國62年),每學期都有四堂的電腦課,兩堂正課,兩堂實習課。當時財政部的資料都是由東吳的電腦系統處理的。我上班做了八個月的會計,公司就調我到業務課,又做了八個月,我考上公司的電腦課…。多年後,我通靈了,老天爺叫我利用「超級電腦」解釋…。再來,會計講究的是借貸兩方平衡,我的因果論,講過來推過去都可以講得通,這是利用會計的邏輯觀念。伶姬因果觀的理論就這麼產生了。我想,我還是走在原來的路上。

No.02       2011/11/09      06:40:08               暱稱:涵               加入日:2010/02/08



政府協助失業族群的用意是很好的,問題在於「就業機會」的短缺,永遠處於「僧多粥少」,啃老族的苦悶不是像宣明智這種在上位者可以瞭解的,八爪章魚不瞭解自己的性格,我的建意是參加老師的座談會,問人格特質和事業,認清自己和現實比較實用。



題外話:最近看一本不錯的書,是榮總外科醫師邱仁輝著的【挖蟲草的女孩】,有段說道:「有人說,能去做一件事情是快樂的,能不去做什麼事情是幸福的」,我把它改為:「今天能擁有一份工作是快樂的,能不去做什麼工作是幸福的」,但是我們又有多少選擇呢?

No.01       2011/11/08      17:51:46               暱稱:美誼               加入日:2009/10/20



老師!抱歉!歐巴桑有一不同小觀點,這可能要看對方的專長是否適合時代潮流和變遷!臺灣很多傳統產業沒落了!這是不以置庸的!所謂(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唉!所謂第二專長是他的第一專長已失業(敗)了他必需學第二專長轉換跑道!才能適應現實社會!為什麼以前大樓管理員都是年紀大的,而現在年齡程已下降很多!很多是不務正業的(不是在學校所讀的科系)!很多!?....很多!?.....!?老師的專長是會計師,現在也是第二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