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至: 回首頁  回討論區  回覆文章  最新回覆  Login

2015/06/22      12:44:17               暱稱:伶姬               活躍度:3704               加入日:2009/09/18

  媽媽經(與通靈完全無關的生活經驗談)


媽媽經



總是這麼樣,只要是爸爸媽媽出國回來,女兒有的禮物,媳婦一定有;兒子有的,女婿也一定有;內孫有的,外孫也一定有。但是不能保證所買的東西一模一樣,例如琥珀項鍊墜子,雖然看起來差不多大小,但是終究還是有點差別,更何況形狀不可能完全一樣,那又該怎麼辦呢?很簡單,抽籤決定,誰先抽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很明白的表示了一個信念——男女平等。



六個兒女通通結婚之後,爸媽為了讓子孫們有「家庭」的觀念,也著實費了一番苦心,每個星期日,大夥兒回到爸媽的住處,由二老出錢,六對年輕夫妻輪流煮飯給大家吃,什餐、晚餐皆要,換句話說,每餐一煮就是得煮二十多個人要吃的份量。想當初,新進門而從來就沒有下過廚房的媳婦為了這一招,還得去上烹飪課,也只不過一、兩年的功夫,每一個男女都被訓練得呱呱叫。反正只要負責兩餐就是,至於每對夫妻之間各要怎麼協調,那是各家的事,老三老四老六,是夫妻共同在廚房奮鬥;老二老五是夫妻各煮一餐;至於我這個老大呢?太太負責前半段的買菜煮菜,先生負責後半段的端菜、切水果、洗碗。這一天,男的是泰勞,女的就是菲傭。



大人們忙著張羅吃的,小孩子則是聚在一起同樂,下什時光,有的看電視、有的小睡片刻、有的打牌、有的結伴出去逛街、有的去游泳溜冰……。晚飯過後,才各自回家。當然了,萬一有事,可以請假也可以調班,再不然就是延後一次,很有彈性。這種家人相聚的方式之下,就算是只生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也不會孤僻不合群的,因為一大堆小孩聚在一起(你會發現,他們自然會依年紀的大小而分成兩三組。)互相觀摩的機會多,學習的效果也更快。大人們則是將一周來的所見所聞說出來大家交換點心得增加見聞。



每隔一、兩年的暑假,爸爸媽媽總會帶著大大小小二十多個子孫,分乘四、五輛車來個長途旅行,有時是花東之旅,有時是南臺灣之旅,有時是阿里山溪頭之旅,拉拉山之旅,臺灣寺廟之旅……三天兩夜的家族旅遊,將永遠是我們每個人終身的甜蜜回憶。今年七月一行人浩浩蕩蕩搭上了挪威星號郵輪,來了一趟四天三夜的沖繩那霸之旅,回來也才不過過了兩個星期,大夥兒心血來潮,又出發了,到哪裡了呢?宜蘭的冬山河還有棲蘭山。



飲食觀



當老大還是幼稚園中班的時候,班上辦校外教學活動,有一位媽媽急急忙忙趕到學校,因為他的孩子忘了把便當放到背包裡了。這個動作讓我感到很奇怪,因為所有要吃要喝的東西,校方都已經準備好了,為什麼這位家長還要送個不鏽鋼盒裝的便當呢?我問了這位家長,她是這麼說的:「我先生和我兩個兒子,正餐都只要吃飯,不吃其他的主食,什麼麵包啊、米粉啊、披薩啊……一概不吃,就只吃飯,所以我只好另外再為他準備個便當。」沒想到居然有這種事,但是我也想到了一件事,我自己的叔叔、姑姑、弟弟也是如此,只要是去吃喜酒,他們都得向服務小姐要一碗飯。我心想,我有三個小孩,如果每個人給我挑一種,那我不就完了。大妹的小孩就是這樣,一個要吃美而美的漢堡或三明治,一個要吃豆漿店的水煎包或蛋餅。



為此,我開始訓練他們——「只要是可以吃的東西,就可以當作是一餐,在家中,我煮什麼你們就得吃什麼;出外的話,可以輪流做決定,也可以用表決的,少數服從多數;若是還有選擇,那麼就各吃各的。」於是有一個暑假,我一下子義大利麵、一下子壽司、一下子披薩、包子、餅乾、米粉、蛋糕、燴飯、泡麵……什麼吃的東西都來了,一餐一種,沒有其他的可以選擇,不喜歡吃也得吃。有一天,小妹說話了:「媽媽說你的經濟狀況是不是出了問題呢?她說有一天晚上,她看到你們家只吃麵龜和花生湯圓而已。」



不過,經過這樣子的訓練之後,不管是吃什麼東西都可以過一餐了,就算是到了親戚朋友家裡用餐,孩子們也不會說出:「媽媽我不要吃這個,我也不要吃那個。」讓我下不了臺也讓對方尷尬的話。出外的時候,就像我說的,用表決的或輪流決定,如果是到了百貨公司的美食街,那麼就各自向媽媽拿錢,各自買自己喜歡吃的好好享受一番。不過有一個嚴格的規定,小學未畢業以前到了速食店,不准點可樂,這是為了他們的健康著想。



一般來說小孩子不會喜歡新的料理口味,他們就只是挑喜歡吃的東西來吃,也就是因為如此所以才容易造成偏食、挑食,而造成了營養的失衡。如果有新的一道菜色出現,不管是在餐廳、朋友家或是在自己家裡,我都會強迫孩子們吃一口,我說:「不管好不好吃,但一定是你沒有吃過的新口味,我只要你吃一口就好,好吃的話你就繼續吃,不好吃的話,我不會叫你再夾第二口。」後來,有機會吃到那種隨你吃到飽的歐式自助餐,我又故意帶他們出門了。第一次,孩子們沒有經驗,鄉巴佬進城,眼睛睜得好大,看到喜歡的就拚命往盤子裡放,我也不多說些什麼。



時候差不多了,老媽開口了:「雖然是讓我們隨便吃,但是每一個人的食量一定是有限的,在第一盤的時候,你一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添了一大堆,如果吃不完那麼就浪費了食物,但是就算你把它吃完了,也沒有辦法再去品嚐其他口味的食物了,好了,這是第一次,第一盤同樣食物裝太多而可能吃不下的,媽媽幫你們解決,但是下一盤開始,你們就該知道怎麼做了,我不會再幫你們吃剩下的東西。」



正確的姿勢



從小,我讓孩子們盡量跑、跳、爬、吊……,只要是能夠促進肌肉的發育,我都讓他們盡量玩個夠。至於一般生活上的姿勢,我就會很注意是否做的很正確,譬如拿筆、拿筷子等等,我的想法很簡單,一開始就教對的,以後少了糾正的問題與麻煩,但是不容否認的,就是因為孩子畢竟還小,所以只有一再的注意、矯正與叮嚀。



老三一開始也是用左手做事,拿刀寫字也是如此,雖然專家說不要勉強孩子改成右手,但是我一想到在臺灣這個地方,很多東西的設計都是為使用右手的人而做的,譬如一想到大學生上課用連著桌面的椅子,我就頭大了,於是我只要求孩子拿筷子和拿筆要用右手,其他的就隨他了。後來孩子大了些,有一天,他被老師罰寫生字,我告訴他:「你看,媽媽多厲害!訓練你左右手都可以寫字,如果老師罰你寫兩行,那麼你只要一手拿一枝筆,同時各寫一行不就行了。」然後母子兩人就這樣開始付諸實驗行動。



舉個特別的例子,這個例子可真的是很特別,老二大班的時候,我發現到她天生的扁平腳掌已害得她走路的姿勢變成了內八字,於是到處去請教別人,還買了義大利進口的「矯正鞋」讓她穿。這時候,我才知道自己平時的觀念錯得有多離譜,幼兒在成長的階段,他的腳跟部分應該要利用硬的後鞋跟來固定腳踝的正確方向成長,而我卻自以為穿軟的鞋子或涼鞋讓小孩子感到舒服才是正確的。



「矯正鞋」是高筒的又是硬梆梆的,穿起來非常的不舒服,不但如此,又很難脫上脫下的,還得一整天穿著。為了矯正,又只能買剛剛好大小的才能達到治療效果,偏偏這個年紀的小孩,腳又長得快,於是一邊花錢替她買鞋、一邊花力氣替她穿鞋,還惹得孩子很不高興,也難怪小孩子會生氣,因為一整天穿著,連什睡的時候都不能脫下,一定是又悶又熱又不舒服。穿過了兩雙之後,我發現這一招挺累人的,於是「棄鞋從我」,我自己來負責。



我很努力研究了老半天,終於讓我想到一個方法,我對她說:「你可以不穿矯正鞋,但是你的腳會越來越難看,我學你的樣子給你看,如果繼續下去,那麼內八字只會越來越嚴重。我可以答應你不用穿這種鞋子,但是你必須聽媽媽的話,你再看一看媽媽的腳,如果我們想要把彎的部分矯正回來,那麼你走路的時候,就應該在腳的這個地方用點力氣,並且隨時提醒自己走路的姿勢……」我在鏡子前面一再示範動作給她看個清楚,她也答應了我,要和我配合。從此之後,走路的時候,我一定是走在三個小孩的後面,仔細盯著他們的腳看,反正看一個跟看三個又有何差別呢?那段時間,我的口頭禪就是:「喂!注意你們的腳!向裡面用點力!」



四、五年過去了,我終於又可以走在他們的前面了,這幾年之間,我沒有花一毛錢,但是卻把孩子的內八字腳給矯正了過來,用的就是這一招而已,老二現在是一百六十六公分,我想我只是比較有心一點而已。後來,每當老二遇到挫折的時候,我就會告訴她:「你想想看,你在那麼小的時候,就可以憑你自己的力量把一般人必須靠醫生才能改正過來的姿勢做成功了,媽媽相信,你的潛力很夠,我不擔心,如果還是有問題我也會幫你忙的。」



學琴的經驗



專家們說,幼兒時期,要讓孩子們多多利用「末梢神經」,例如手指的指尖部分,如此一來除了促進發育之外,還可以增進腦力的成長,一想到聰明與否的重要性,於是我想到了,如果是這個樣子,那麼運動十個手指頭是不是就可以聰明十倍呢?什麼玩具可以讓孩子平均運動到十個手指頭呢?而且還是不能用別根手指頭代替呢?而且還必須是靈活動個不停的呢?答案也許有很多,但是我想到了學琴。因為我結婚的時候,把爸爸送我的鋼琴也給搬了過來,於是老大就這樣順理成章的去學了琴,為了避免以後的日子只有她一個人在受苦受難,於是老二、老三也跟著被我推下了這一個火坑。



自己走過來的人才會知道學琴的孩子真的是很可憐,別人在看課外書、看電視、在遊玩,才三、四歲的小孩,他們卻得被「大人的願望」白白的剝奪了他們無憂無慮快樂的童年(老大是三歲十個月開始學琴的)。如果只是一星期幾天也就算了,對不起!練琴是天天的事,偏偏又沒有辦法花錢請別人來代為練琴。雖然是這麼的辛苦,真的是大人和小孩子一起在活受罪,但是幾年之後,我們也才體會到,辛苦不是沒有代價的。



當家長們碰在一起的時候,一定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在小學畢業之前,孩子們的學琴成績,不是孩子們的,那是父母努力得來的成績。一點都沒有錯,很少有小朋友會自動自發的去練琴,能夠不練就絕對不練,能夠少練就一定少練,不得已非要練琴的時候,也是一下子喝水,一下子尿尿,一下子耳朵癢……,反正能溜多少就溜多少。



臺灣的小孩視力非常不好,我的兩個女兒又有先天的弱視,但是臺灣印刷琴譜的品質卻是非常差,不相信的話,各位可以看看鋼琴的小奏鳴曲,我一直想不通的是,如果有能力學鋼琴,那麼就應該有能力多花一倍的錢買這一本琴譜,我的意思是,為什麼沒有人會建議出版商將這一兩冊改成四冊或五冊,而且每一張的紙張品質用好一點的,不要這一頁可以透視到另一頁,另外也應該將每一行的距離拉大一點。當然了,出版商可以說最後上臺還不是都要背琴譜,但是在背完譜之前,眼力已經是傷了一大半。



出版商不做的事,我自己來做就行了,何必非要等到別人幫我們動手,我將老師教的曲子,拿去放大影印,然後再每一行每一行剪下來,照次序貼在大本的剪貼簿上。因為一首曲子通常要上好幾堂課,而且也並不是裡面的每一首曲子都要練習,所以這種工作做起來一點都不累,行與行之間的空白間距還可以讓老師寫注意事項。



後來孩子們學大提琴、低音提琴還有胡琴,我都是如法炮製。音階的部分,我也是一一的整理,把整理的結果依序貼在一本剪貼簿上,這一本的封面只有兩個字——「音階」,一個升降記號的歸一組,然後再依一個八度、兩個八度、三個八度……,兩個升降記號的歸一組,再一個八度、兩個八度……依此類推,而不是像書本上印的,印完全部升記號的再印全部是降記號的,害得孩子們練琴的時候,必須要東翻西翻的。



如此一來,孩子們看得清清楚楚之外,他們也可以從中去比較每一種調子之間的差別在哪裡,最重要的在無形之中,我相信他們長大了,也一定會用類似的方法去歸納一大堆雜七雜八的資料。大人們的一點點心思,就可以讓孩子們多了一些練琴或休息的時間。我的孩子,小學的時候,雖然唸的是音樂班,但是他們在學科、術科的表現都不錯,最特別的是,在這一段時間之內,課外的書籍也看了非常多,一樣是每天二十四小時,為什麼我的小孩可以做這麼多的事呢?原來是我這個做媽媽的花了一點功夫,替他們爭取到了很多原本應該是要浪費掉的時間。



上課的時候,我替他們把琴背到琴房,陪著他們上課,我在一旁做筆記,下課了,再把琴背到車裡。有一次校長看我左右肩各背了一把大提琴,她說:「我相信,你的身體一定很好。」孩子們也想自己背琴,但是我捨不得,不是溺愛他們,而是大提琴再加上硬殼,也是有一點份量的,至於老大的低音提琴那就更不用說了。孩子們正在成長(小學階段),我擔心這個時候,一個星期背兩次琴(一次上個別課,一次上樂團課),可能會把他們壓垮而長不高或脊椎變了形,所以這個時期的媽媽又得做個最佳的提琴手了。上了中學之後,一個個長得比我高了,只剩下老大選擇這一條路,但是低音提琴,就是樂團中那一把比人還要來得高的BASS,再怎麼說就讓老爸老媽代勞了,還好一個學期大概只要背個三、四次。



我為他們背琴也為他們做筆記,也就是說老師上課的時候,我會在一旁做筆記,讓孩子們回家之後,比較容易再進入狀況,因此我和孩子之間,就有了一些代號,利用這些代號或簡體字我就可以省掉了很多的寫字時間。我也為孩子們做整理樂理筆記的工作,那並不是他們的功課,而是我去找資料,自己先看、先研究,再根據他們的程度重新整理,好讓他們自己複習。



那時候的我好傻、好後知後覺,還把整理好的一大堆樂理資料,分送給班上需要的小朋友,卻不知道我的這種雞婆行為,擋住了很多樂理老師賺補習費的機會。所以也許會有很多人會告訴你學音樂要花很多的錢,因為要加主修的琴課、加副修的琴課,要補習加強樂理、聽音、視唱的能力,要督琴(請老師在旁監督練習狀況)、要配伴奏、……。其實用我的方法,可以省下非常非常多的金錢與時間。



我告訴孩子們:「你們碰到的都是好老師,不會隨隨便便就想要加課,也不會隨隨便便上個幾分鐘就算上完了一節課(以上的這兩點現象是事實,確實是有部分的術科老師在課堂上只教一點點,然後要學生再到家裡去上個別課,因為這種加課是要另收費用的,往往一小時的鐘點費就得要花上兩、三千塊錢,所以,請慎選老師),上課的時候又都是那麼的認真,我希望你們長大後如果也走上了音樂老師這一條路,千萬要拿你們的老師當榜樣,要記得,老師曾經這樣的教育過你們。」



老師們的態度,還有我自己的付出,再加上孩子們的努力,才有今日孩子們的成長。雖然只有老大繼續走這一條路,但是我永遠感謝這些認真教學的好老師。



學畫的經驗



婆家住在高雄,每到了過年期間,就得大包小包的坐上火車回高雄。三個小小孩兩個大人,我總是半夜就得去排隊買車票,一個人也只能買四張票而已,可是等到坐上了火車的時候,我又不忍心看到那些站著的小朋友,於是變成了一家五口坐三個座位,一個就讓給別人坐,也許是兩個小孩,也許是一個大人抱一個小孩,總之,特別時段,大家擠一擠將就一下,同樣是出外人嘛!坐火車的時候,我總是讓三個小孩一人帶著一個畫板、幾張用過一面的報表紙、一盒彩色筆,就這麼簡單,一路不吵不鬧到了高雄,有時候我們還會跟著孩子們一邊欣賞他們的畫,一邊一起編故事,連隔壁的小孩也常常會加進來湊一腳。



因為我外婆家有遺傳性的色盲基因,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我就強迫他們「背」顏色,我將基本的顏色畫紙貼在牆壁上,告訴他們這個是白色、這個是紅色、這個是藍色……,然後再拿一盒彩色筆,訓練他們從中挑出和上面一模一樣的顏色,一再重複練習,我以為就算是他們真的有了色盲的基因,但是經過這樣子的「調教」之後,在一般生活上就應該比較不會受到影響。沒想到,卻也因為這般的調教,引起了他們對色彩和畫畫的興趣。



為了避免他們到處亂畫,於是到處去尋找可以用水清洗掉的畫筆(現在這種產品到處可見,但是在十多年前的確是不多見),雖然是可以清洗掉,但是我還是要求他們不可以在不該畫畫的地方塗鴨,從小養成規矩是很重要的教育方式。後來發現畫紙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專家們又說要讓小孩多多做抬頭的動作,這樣子可以刺激後腦增加智力的發展,因此建議家長們不要讓小孩子太早學會走路,可是我的小孩一個個都是在周歲之前就已經會放手走路了,怎麼辦呢?



簡單!我訂做了一大塊的白板,八呎長乘以四呎寬,再把這一大塊的白板釘在牆壁上,離地十五公分開始掛,這種高度,讓他們坐在地板上可以畫,站著也可以畫,但是如果想要畫到最上面就得墊著腳尖,仰著頭才可以勉強畫得到。於是很多時候,媽媽陪著三個孩子,就在這一大塊白板上天馬行空的完成集體創作,一個上什、一個下什很容易就過去了。但是,白板筆的味道很不好受,所以一定要掛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才可以。



為了孩子們有愛畫畫的傾向,於是在挑選幼稚園的時候,我就很小心,我不要找那種只會讀書的地方,也不用教雙語的,我要找的是可以讓他們自由創作自由發揮的小小樂園,我不想在這麼小的時候,就把他們的想像力給抹煞掉。終於讓我找到了一家很合我意的幼稚園。他們用各式各樣的方法讓孩子們仔細觀察身邊的種種,再讓他們用各種的畫具將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喜歡的……表達出來。



用舉例的比較快:



‧把一輛摩托車放在空地,讓小朋友圍坐在摩托車的外圈,然後利用畫筆在紙上把每個人眼中所看到的摩托車影像畫出來,想想怎麼可能會有兩個小朋友畫同樣的呢?所以每個人都很用心從自己的角度去觀察這一輛摩托車。



‧到池塘裡撈了許多蝌蚪回來,分裝在幾個透明的玻璃罐裡,五、六個小朋友一組,玻璃罐就放在桌子正中間,小朋友就圍坐在四周,對著牠們畫了起來。一段時間過後,蝌蚪長出了後腳,再拿出來畫第二張;長了前腳,再畫第三張……直畫到蝌蚪變成了青蛙。教導孩子們的觀察力做到了,孩子們也記得了青蛙的成長過程,畫畫的技巧也進步了。同樣的生長過程記錄,也用在種植綠豆芽的身上。



‧老師帶著學生們,從學校沿著商店街走到了車站,一邊走一邊介紹各行各業,並特別指出每一家商店所賣商品的特點,到了車站之後再折回來。回來之後,馬上請小朋友將沿途所看到的、所記得的商店畫出來。用什麼畫呢?用報表紙畫,一張連著一張,一張就代表一家商店,有的小朋友就趴在地板上聚精會神的畫了一下什,完成了十多家商店的傑作,也就是說他們根本就不需要打稿,十多張的報表紙都還是連著的。



有時候,他們也會用腳丫子當畫筆,在報紙上盡情的作畫。有時候,就用黏土捏捏搓搓地完成了各式各樣的創作或指定的題材。還曾經以一隻活蹦亂跳的猴子當模特兒,當然猴子是被關在籠子裡的。



好多好多很有心的作法,讓孩子們在享受畫畫的過程中,也體會到了如何讓「心」定下來,因為定不下心來的小朋友,絕對沒有辦法交出一張漂亮畫作。重要的不是在方法,而是他們尊重每一個小朋友的創作,他們不會對小朋友說:「你這個畫得不像,你這個顏色不太對,你這一個圓畫得不夠圓……。」



我就是喜歡他們的這一種「自由畫風」,我以為在這個年紀,畫畫就是一種享受。當你學會了享受,你就會沉浸在其中,你就想要再求更高的享受,你就會要求自己要更上一層……由享受變成興趣再變成專業,專業多多少少不是憑空而來的。



有一次,我這個雞婆的家長提了建議:「既然讓小朋友畫水彩畫,但是臺灣製的水彩品質沒有日本的好,畫起來總有那麼一點點髒髒的感覺,我覺得這可能會影響到孩子們對色彩的認識與要求……」沒多久,全班統一用日本櫻花牌的水彩。



在家中,我也買了很多教畫漫畫的小畫冊,讓他們自己照著書本的教法練習,但是我不買那種已經印好圖案只要小孩圖色的畫本,因為我覺得那種畫本限制了小朋友的創造力。我買了色紙、彩帶……不只是美術,連美勞的觀念我都給了他們,我帶著他們去看別人做麵包花、紙黏土、紙籐花籃……回來之後,我們也照著做。



我帶他們看畫展,帶他們到書店,讓他們自己挑他們自己喜歡的畫冊,帶他們到專業的美術用品社,讓他們自己挑他們自己喜歡的美術、美勞用品,帶他們到臺北衡陽路的大陸書局買了日本發行印刷的這一類書籍……我承認我是花了不少錢,但是卻從來沒有讓他們去跟大師學過,而我的小表弟也只是教了他們幾次的基本畫法而已,一家人就這樣自以為很快樂的在「畫畫」中生活著。



老二小學畢業的時候,我勸她考美術班(別忘了,她是音樂班畢業的),因為我發現到她真的有這一方面的天分,音樂她也唸得不錯,但是那是努力換來的成績,可是美術這一方面就完全不是了,因為她沒有學,沒有被坊間的標準限制過,所以身為媽媽的我知道她有滿腦子的創作力,我不想看她就這樣浪費掉老天賜予她的潛力,所以我一再鼓勵她走上畫畫這一條路。



她對我說:「媽媽,我考音樂班可以考得很好,而且我也不想離開我的同學。」我說:「我知道你一定可以考上第一志願,可是我也發現你非常喜歡小動物,如果將來你唸獸醫系,你就可以幫助動物們,讀美術班有這個好處,因為你一定要會畫動物的……。」我終於打動了她的心(沒辦法,這個老媽會通靈,從她最喜歡的動物下手)。



離考試只剩下一個多月了,她還是沒有去上任何一堂畫畫課,我們又住在三峽山上,於是她自己一個人對著素描畫冊學了起來。在沒花一毛錢的情形下,她考上了美術班。



國一的時候,她說將來要考獸醫系,到了國二升國三的時候,她說:「媽媽,很對不起,我不想考獸醫了,我覺得我比較喜歡畫畫,高中我還是要考美術班,你會不會覺得很失望或是很生氣呢?」我心裡好樂!天啊!我又贏了!我真的把她給拐到「畫畫」這條路上了。



觀察身邊的種種



為了怕他們色盲,我又玩了另一種遊戲——拼圖,從四片的開始,十片、三十片……直到兩百片,一方面訓練他們的定力,一方面訓練他們的觀察力。那時候家中的拼圖好多,深怕會混在一起,我在每一片後面都會做個記號,而這個記號又得和盒子上的記號一樣,這樣子萬一撿到了其中一片,也才會知道這一片是屬於那一盒的。



我教他們如何在眾多的拼圖中起頭,然後如何觀察……。最後,三個孩子終於大了,我將這許多的拼圖、還有必須要用腦筋才能組合拼裝的玩具全都送給了幼稚園。有一次,我到了這家幼稚園,看到了一大堆正在等爸爸媽媽來接回家的小朋友,個個埋頭苦幹的和一盒盒的拼圖奮鬥,可知道我那時候的感動嗎?



這裡可以教各位有心的父母一招省錢的方法。你可以拿幾張不用的月曆,後面黏貼一張較厚的紙,然後依你的需要,畫出不規則的張數,再一小張一小張剪下來,連厚紙也一起剪,再在後面做個記號,同一張月曆的做一個記號,用塑膠袋裝起來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更大了,張數可越剪越多,每一張也就越來越小了。如果你擔心忘了完成圖是什麼,通常月曆裡有一張總圖,不然的話也可以用照相機拍攝起來存檔。



我給三個小孩各買了一個迷你攜帶型的顯微鏡、望遠鏡、放大鏡,家中還放著一個桌子型兒童用的顯微鏡。有了這些小儀器,我們發現到「世界真是妙妙妙」,我們研究指紋、布紋、昆蟲、樹葉……觀察對面山上的登山客……。



有一次,在回家的途中,我看到了一條大蛇正準備橫越過路面,於是馬上掉頭,一邊叫醒在車內睡覺的孩子們,結果,有一個當地的年輕人剛好騎摩托車經過,趕忙下車從護欄的水洞口,一把抓起了這一條大蛇,猛地往地上一甩,活活的把這條大約兩公尺長的蛇給弄死,高高興興的裝進了他摩托車的置物箱內。後來,這一段身歷其境的故事就成了孩子們印象深刻的經驗。



我喜歡種東種西的,一直希望能有那麼一天,我可以與泥土為伍,搬了新家之後,只能買幾盆小盆栽點綴點綴。後來老二跟進了,沒想到,最後居然被她給霸佔了,不過為了這六、七十盆的小小植物(外婆看她照顧得這麼好,也買了好多盆送給她),她可真是卯足了勁,我也買了相關的書籍讓她參考。



後來又養了幾隻小魚,結果,每天放學回家,她起碼得花一個鐘頭的時間在她的花花草草和小魚上,只要功課跟得上,我絕不會去阻止她。並不是因為我自己也喜歡,而是從照顧這些動植物的經驗裡,她自己必須去學會觀察、學會了解相關的事項,最重要的是她體會到「生命」的另一種存在。我總是認為學習就是一種「美」。



兒子看著書,自己利用可以搜集到的東西,做了一支可以切割保麗龍的工具,做了類似電動攪拌器的小型粗製電動攪拌器,還很得意的告訴外婆:「阿嬤!下次你做蛋糕的時候,這個就可以借給你用了。」……老三和老二不同,他喜歡自己動手做工具、做玩具……。老大的興趣則可能是在語文……。至於三個小孩共通的興趣又是什麼呢?看課外書籍。



觀察身邊的種種



我的用意是說,平常就要很仔細觀察孩子,多方面的注意與觀察,你自然就會知道孩子的興趣在哪裡。興趣有時候是可以培養出來的,如果作父母的能夠適時的助他們一臂之力,或給他們來個愛的鼓勵,相信對孩子們來說,一定是件很快樂、很開心、很滿足的事。有了興趣,生活的步調就會柔和多了。



隨時動動腦我很怕他們變成生活上的白癡,而成了別人的負擔,所以盡可能的,可以教的我就教,不能因為害怕他們做不好就不敢教,如果您是這麼想的話,那麼他們永遠就沒有機會可以去學去做,當然就永遠做不好了。



‧哂衣服的時候,我教他們應該怎麼掛、怎麼晾,才能讓所有的衣服都能夠順利晒乾,是不是我們該把較厚的衣服晾在靠陽光較有風的地方呢?

‧孩子們書桌前的牆面上,是否可以貼個美耐板或什麼的,讓他們可以展示他們願意分享給大家看的成果。

‧是否可以在自己的抽屜內放幾個塑膠置物盒,再將文具等東西分類排放呢?

‧新買來的衣服,如果有備用的扣子,可以收集起來,是美勞非常好用的道具。

‧家中的書籍是否可以分類歸放,方便尋找也省得糊塗的媽媽又重複買了一本。

‧樂器的擺置,是否可以多加個固定繩,免得被地震給震壞。

‧外出過夜的時候,不妨多帶一套衣服,以備不時之需。

‧為孩子們買個多層的塑膠文件夾,可以將發回來的考券分類存放,便於複習。



培養孩子看書的興趣



老大才一個多月大的時候,我就注意到這一件大事了,所以我先自製了一本大歌本,裡面大約有一百首的兒歌,一面一首,全部都是我用粗體的簽字筆一字一字寫出來的。我根據歌詞的多寡而決定字體的大小,不管怎麼說,都絕對比外面出售的歌本裡的字體還要來得大。除了寫歌詞之外,我還將少女時代收集的書卡拿出來,把有關的圖片剪貼上去,如果實在找不到相關的圖片,我就自己畫。



為什麼要費這麼大的功夫呢?一來,是為了孩子的視力著想。二來,我寫的每一首歌我都會唱,我可以一邊教唱,一邊教孩子一個字一個字比,跟著我來學認國字。三來,加上了圖片,就可以加深孩子對這首歌的印象。



有時候,我不得不認為自己真的很天才。我自製歌本、自製七言絕句本(例如:少小離家老大回……)、自製認字卡……,為什麼呢?我想走在路上,到處都可以看得到國字,所以這是個很基本的功課,是認國字而不是認ㄅㄆㄇㄈ。



我從身邊孩子所熟悉的東西開始,絕不是從筆劃數少的字開始,例如我一開始就教他們「挖土機」、「電視」、「媽媽」、「爸爸」……我將每一個詞(不是每一個字),做成一張卡片,和他們一起玩遊戲,有時候是搶字卡,有時候是踩字卡。我發現孩子們把這些字當成一幅畫在記憶……。慢慢的我才開始教他們如何區分很相近的字,例如,夫、失、天、大、太……。



什麼時候開始教認字呢?也許您會嚇一大跳,我是從他們會坐的時候就開始教認字,也就是說,大約是在七、八個月大的時候。上街的時候,我就可以到處讓他們練習,反正到處都可以看得到中國字。幼稚園的階段,我就帶著他們到書店,坐在童書區前面乖乖的看書,這時候的他們已經認得好多個字了(還不會注音符號),他們聚精會神的看著,每次都是我催了幾回之後才願意回家。



在家中我也買了好多的書籍,讓他們隨時可以取得隨時可以看,我會依他們的習慣而改變放書的位置。例如,如果他們喜歡坐在客廳看書,那麼客廳書架內的書我就會常常換新,這樣他們才可以看到不同的書。另外在每一個房間裡,依他們的高度都可以自己拿到書本看。有些人家將書放得高高的,孩子們不想看,這又要怪誰呢?書不是買來擺好看的,是要用來看的。



隨著年紀的成長,孩子們看的書也會不一樣,我除了不定期會送給班上一套優良讀物之外,我也將孩子們看過的書送給周遭需要的朋友,或是再加買一些文具用品,打包裝箱好,郵寄到泰北邊界的小學校,讓偏遠地區的中國小孩,也能有機會看到好的圖書。如果我的能力能夠做到,我就一定會去做,我的想法還是一樣,書是用來看的,不是用來擺好看的。有一種書,我就比較不會送出去——工具書。我很珍惜這些我認為是「寶」的物品,所以轉手到他人手上的書,一定都還是好好的。



除了看書之外,我也買了好多好多的錄影帶讓他們看,所以那個時候,他們很少看電視,大部分都是看錄影帶,因為是我挑的,所以品質我可以控制,又因為沒有廣告,所以間接的也養成了他們定坐在一處的耐性。不要以為看的都是卡通影片,對不起,最令他們回味的反而是那些老片,例如:「羅馬假期」、「金玉盟」、「賓漢」等。



我相信每一個做父母的都相當有心,只是有時候經濟狀況不太允許自己花太多錢在孩子身上,其實我的方法很多是不需要花什麼錢的。做字卡很簡單,只要是紙就可以了,弄破了再寫不就行了,你可以寫一個詞,也可以寫一篇七言絕句,也可以寫一首歌,一首孩子喜歡唱的歌,貼在櫃子上或牆壁上,同時貼個幾張,會了再換新的幾張。有空的時候,就帶著孩子到書店或當地的圖書館看免費的讀物。



只有兩個條件是父母必須要做到的——



第一,要有時間陪著孩子看書,引導他們看書,不要你叫他們看書,而自己卻在一旁看電視,起碼你也要養成他們看書的習慣之後,再回頭放心的去看電視。

第二,要有辦法在公共場合,控制住孩子們的舉動,不要讓他們在書店或圖書館裡大吵大鬧。



功課上的獨立



如果,從頭看到這裡,我突然告訴各位:「我的三個小孩,他們從小到現在的學科功課到底在教什麼,坦白說,我完全不知道。」或許你不相信我所說的話,可是我絕對沒有說謊。除了有一個學期,我在學校當數學的義工媽媽時,知道我的兩個學生當時的功課進度外,其他的,我真的是一概不知。可是你一定會問我,那麼我的小孩功課又是誰負責的呢?答案是他們自己。



就聽聽我說故事吧!



幼稚園的時候,沒有什麼功課,就是有也只是一些美勞剪貼資料的功課。小學時,因為在他們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很多的字,所以課文根本就不成問題,別人還在慢慢拼注音符號的時候,他們不知道已經看到哪一行了。我本來不知道這兩者之間的差異有多少,有一次,放學的時候,我到教室去接兒子,有幾個小朋友拿著一本童話書在看著,其中的一個人負責用手一個字一個字的往下指著,而我兒子和他的一位好友卻一個人抱著五本和其他人相類似的書在翻著。後來老師才告訴我,這兩個小朋友,不只是看書快,他們各自看完五本之後,還要由對方根據書裡的文章發問題,看看是不是真的看懂了。那時候,才一年級而已。



就因為認字多,看書快,所以功課也做得很快,我只會要求他們要把字寫整齊,剛開始,我坐在旁邊盯著,寫不好就罵就擦就重寫,後來覺得這種方法實在是太笨了。我乾脆離開讓他們自己寫,全部寫完之後才拿給我看,我還要求必須一樣一樣打開弄好讓我看,字寫不好看的時候,很簡單,我就這麼畫一撇,旁邊寫個「重寫」就好了,如果是數學或其他的做錯了,我就打個小叉叉,叫他自己再想清楚,放心好了,我不會第一次就告訴他們答案的。我會讓他們一直想,一直想,真的想不出來的時候,我才會教。



四年級的時候,多了社會科出來了,這是需要記憶的功課,可知道我怎麼做呢?我更狠了!我把高中生、大學生做筆記的那一套技巧教給了他們,我強迫他們自己在書的空白處,做好這一課的總整理。前一、兩次我教他們,後來他們就必須做給我看,我不是看他的內容對不對,我是看他會不會整理筆記——如何挑出大綱、如何抓住原則、如何分段、如何看著地圖找重點。



沒有錯,四年級開始,我就把大人整理筆記的那一套,教給了他們,其他的就靠他們自己了。



考試到了怎麼辦呢?我會事先把三次的考試測驗卷分開,題目和答案也分開。



一、二、三年級的時候,他們寫,我改,我把正確的答案寫在錯誤的旁邊,然後讓他們自己再去複習。四年級的時候,還是我改,但是請他們自己從答案表中找出正確的答案。五年級的時候,他們自己寫、自己改、自己訂正。六年級的時候,我不把整本的測驗卷分開,而是讓他們自己決定「要不要寫」,他們可以挑較難的寫,也可以通通寫或通通不寫。我的要求只有一個,請保持在班上幾名內(當然是在他們能力所及的範圍內)就可以了。



有一次,老二很認真的準備考試,卻來不及寫測驗卷,結果考了第一名,她說:「其實也可以不寫測驗卷嘛!」我也不多說什麼。下一次,她真的就不寫了,完了,大意失荊州,跌了好幾名,我也不多說,一次就讓她學乖了。看懂了嗎?我的方法是逐漸的放手,把讀書的責任還給他們。



上了國中還是一樣,剛開始,什麼課的參考書都買,慢慢的,他們說要買的我才買,要不要寫、要不要改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我還是一樣要求他們保持在班上幾名內。



如果達不到,那麼從拿到成績單的那一天開始到下一次考試之前,不准看電視,不准玩電腦(電腦功課例外)。其實這種處罰並不重,因為吃飯的時候,照樣是在看新聞報告,這時候往往是我們之間很好的溝通時段,我們會根據當天的特殊新聞發表個人的高論。一般父母總是抱怨孩子只會守著電腦,上網的費用又是一大堆,我未卜先知,裝電腦的時候,就另外申請了一條電話線,只要每個月電腦用的電話費超過了一千元,那麼我先生就會唸個沒完,唸到小孩子受不了,一氣之下,就不玩了。這種情形總是周而復始的在循環。



有一次,老大退步了好幾名,回來之後,非常難過的對我說:「這一次段考我退步了很多名,你會不會傷心呢?」我說:「傷心也來不及了,反正我說過了,書是讀給你自己用的,不是為我讀的。不過,你這一次退步了這麼多名,一定有很多家長很高興,因為你讓他們的孩子進步了。」「媽媽你怎麼跟我另一個同學的媽媽講的一樣呢?」「當然要這樣子說了,這是事實,難道不是嗎?只是不知道這能不能歸類到做善事的一種呢?」下一次段考過後,她又說了:「媽媽!我今天好丟臉喔!今天廣播說我得到了我們班的進步獎。」



是嘛!偶爾退步一下還多了一張獎狀回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如果說,今天我可以這麼放心的出來為大家出點力,那應該是我三個孩子們的功勞,因為如果不是他們這般的自愛、自重、自動,我絕對無法走出這個家庭的,三個小孩的年紀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也都正好是容易變壞的時候,功課也不是那麼穩定,就算老天爺要我出來幫忙,祂們的話,我不見得聽得進去,只有孩子們讓我放心,我才有勇氣讓自己曝光出來。



謝謝!謝謝三個小孩的合作。我說:「明天晚上,媽媽有座談會要開,你們自己要弄晚餐,可以嗎?」他們說:「放心好了,我們會自己弄的,可是,媽媽!你這樣忙進忙出的,可要多保重喔!」



補習觀



我告訴孩子們:「如果你們讀書必須讀得那麼辛苦,像一般的學生一樣,一天到晚去補習的話,那麼我寧可你們將補習的費用拿去學一些技能,例如學做蛋糕,以後去開家蛋糕店也比現在死讀書還要來得好。所以,我不會拿錢出來讓你們去補學校會教的功課,至於該怎麼唸呢?就是我常說的,不會的就要查、要問,可以查參考書、查相關資料、問爸爸媽媽、問兄弟姊妹、問同學問學長、問老師,如果老師還不會,那就有問題了。如果老師不肯教的話,那媽媽只好到學校走一趟。」



這是我對讀書的看法,千萬不要死讀書,可以依個人的興趣或需要多看些有益的課外書籍。去年暑假的時候,孩子們要求我買一些材料,做什麼呢?原來三個人窩在廚房,對著食譜學做各式各樣的紅茶飲料。



為什麼我非常反對讓孩子們去補習呢?我指的是補課堂上的功課,因為我要讓他們知道,上課的時候就是要認真,不要上課不認真,跟不上了,才想要去補習,補習絕對是要花錢的。我也常常告訴孩子們:「我有能力為你們繳要交給學校的費用,但是,對不起,你老媽沒有多餘的錢可以再讓你們去補習,你們自己看著辦吧!如果你想要擁有多一點的學問,自己上課就一定要專心。如果我有多餘的錢,我會讓你們去買一些課外的書籍看,或多聽些好聽的音樂,至於補習功課的錢,我拿不出來。」孩子們為了想多看些課外書籍,於是只好互相鼓勵互相督促了。



至於其他的「才藝」課程,狀況許可的話,我會盡量讓孩子們去學習,例如:美語、書法、游泳等等。孩子們小的時候,只要任課老師允許,我一定會在一旁跟著一起學習,我比孩子們還要認真,很努力的記住老師所說的每一個重點,回家之後,再為孩子們複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這方面,我絕對是個非常嚴格的媽媽,不是花錢的問題,而是學習的態度、學習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增進孩子的人際關係



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還記得老大小學的時候,班上有一位很特別的媽媽,先生位居高官,可是她卻老是要她的女兒在班上、在樂團中爭排名爭首席,孩子本身很好,卻被媽媽的這種行為給害了,因為我們那時候常講一句話:「萬一,將來孩子們長大了,樂團中有名額,誰敢通知她呢?哎呀!為什麼要這樣子害自己的小孩呢?」



我的作法也很簡單,可以和大家共享的,我絕對不會吝嗇,需要我們出力的,我們做得到的,也一定幫忙。但是我們決不跟別人去爭那個有的沒有的,有什麼好爭的呢?你愛的,我又不愛;我會的,你又搶不走,何必呢?



平時只要我有做蛋糕或餅乾,我就會讓孩子們帶到學校請老師和小朋友吃,有時候,小朋友也會指定我這個陳媽媽做什麼樣的餅乾。平時孩子如果要帶同學到家裡,我幾乎都不會反對,除非那天真的不方便,因為別的小朋友到了我家,從他們的談話中,我就可以了解到他們的行為或他們在校的情形。來到家中的孩子也很自在,因為家中有什麼他們就吃什麼,還常常有機會跟著到隔壁的外婆家吃飯呢!孩子的同學們想要搭我的車,沒問題,只要是不趕時間,只不過多花個七、八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載一車的同學到達捷運車站,又有何不可呢?而我呢,在車上就可以聽到新新人類的另類對話,彷彿自己也年輕了不少。

No.02       2015/07/19      18:57:13               暱稱:A-Piao               加入日:2011/12/20



媽媽不疼是很可憐

但是更慘的也不是沒有



小螞蟻再繼續被欺壓可能會出大事

No.01       2015/07/14      09:47:17               暱稱:阿誠               加入日:2009/09/30



好棒的分享,應該投稿到大眾媒體,推薦給每個為人父母的仔細看一看。